酷哇科技的智能環衛機器人軍團。
夏日晨光,帶著南國特有的濕熱,透過寶安西鄉街頭榕樹層疊的枝葉,灑在水泥路面上。幾片被夜雨打濕的棕櫚葉,乘著微風打了個旋兒,還未落地,便被一道小巧亮眼,身著“彩虹衣”的身影“銜”走。它像一條魚游走在居民小巷深處,無論是保安亭的轉角、小賣部堆放的紙箱旁,還是停滿電動車的逼仄縫隙間,所過之處,落葉、紙屑仿佛被施了魔法,瞬間消失無蹤,這是記者在西鄉勞動二村,看到的極具挑戰性的一幕。
城中村的“新訪客”:保潔員稱智能清掃車是“徒弟”
勞動二村,是西鄉典型的城中村,街巷交錯,人車混雜,對環衛工作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臺靈巧的智能清掃車,正是出自一家名為酷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酷哇科技”)的“通用AI機器人”企業,這家專注于L4級別自動駕駛和AI機器人領域的新銳高科技公司,已在全球超過30個城市及區域落地開展常態化自動駕駛營運服務。對于酷哇而言,寶安不僅是其2024年新落戶的重要基地,更是一個巨大的“開放實驗室”。得益于寶安區“場景開放”的政策支撐,企業最前沿的技術得以在復雜的“考場”中進行驗證與迭代。
“城中村的場景就很復雜,”酷哇科技工程師張工坦言,“非結構化的道路、不可預測的人車混行,都要求我們的算法在這里進行大量的‘實戰’學習。”記者看到,當清掃車經過水果店,它能自動識別果皮并啟動強力模式;而面對早餐店門口的頑固油污,它則將數據上傳云端,標記為“需人工介入的重點區域”。
巷子盡頭,身穿橙色馬甲的保潔員張阿姨正用長柄夾撿拾著綠化帶里的煙頭。她時不時看一眼正在“兢兢業業”工作的小車,“以前我一個人打掃這一塊,少說得一上午,腰都直不起來。”“現在好了,‘徒弟’跑一遍,十來分鐘就把大面兒收拾干凈了,我就清清邊邊角角、撿撿它‘看不上’的小東西,輕松太多了!”她親切地稱呼小車為“徒弟”,“現階段最優解是‘人機協同’,”張工介紹道,“就像在主路上,規定要求必須配備安全員隨行——人負責處理突發狀況和復雜判斷;車則專注高效清掃,把重復勞動做到極致。這是1+1>2的組合。”
“我們的目標不是取代,而是‘人機協同’,”張工解釋道,“機器人負責80%的標準化清掃,經驗豐富的環衛工人則去處理剩下20%最復雜的難題。”當AI驅動的“新訪客”駛入充滿“煙火氣”的街巷,創新的技術與溫暖的民生,在這里找到了最默契的牽手方式。
AI環衛的高精尖樣本:城市服務新模式下的“新質生產力”
當這些智能設備駛入道路狹窄、人流密集的城中村,考驗的是其技術的韌性與適應性,那么在西鄉大鏟灣這樣規劃齊整、道路開闊的現代化片區,智慧環衛的應用展現的是其“高精尖”的一面。大鏟灣,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之一,其定位遠不止于一片產業高地。它更像一個巨大的“未來城市實驗室”,而環衛,這個最能體現城市“底色”的領域,成為這場實驗的絕佳切口。西鄉街道針對大鏟灣周邊的環衛需求,打造高標準精細化智慧環衛示范區新標桿,在科技與場景深度融合的創新中,酷哇科技依托“全時、全域、全場景”人工智能環衛體系,為大灣區片區提供從被動清理到主動預防,從人力密集型到數據驅動型,從單一場景到多場景融合智慧環衛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項目累計投入全場景城市服務自動駕駛裝備14臺,使用于大鏟灣、金灣大道、興業路周邊、西鄉大道,形成高效協同作業矩陣;8臺1噸“獨角獸”穿梭于金港大道、輔一路至輔十路、西鄉大道、興業路周邊人行道,自動識別紅綠燈與精準沿邊清掃技術,自主追蹤垃圾規劃作業路徑;4臺3噸“麒麟”主力負責輔一路至輔十路、經一路、金灣大道、金港大道、西鄉大道、悅和路輔道及非機動車道清掃任務,作業結束后智能規劃路徑,自動返回垃圾回收點完成傾倒;2臺18噸級“浩克”洗掃車則重點攻堅金灣大道、經一路、輔一路至輔十路、新安六路、興業路機動車道,通過沿邊洗掃作業方式,對道路兩側的頑固污漬進行深度清潔,顯著提升機動車道環境衛生質量。
這支由“獨角獸”“麒麟”“浩克”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通過云端平臺的統一調度,實現了多車型、多場景的協同作戰,高效、精準地完成了對整個片區的深度凈化。“它們的作業精度可以達到厘米級,”張工表示,“通過云端大腦的統一調度,‘浩克’負責主干道深度清潔,‘麒麟’負責非機動車道及輔導清掃,‘獨角獸’負責人行道,它們通過云端大腦協同作業,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實現作業效率最大化。”
6月30日上午10點,在大鏟灣的金灣大道旁,三臺18噸級的“浩克”洗掃車正沿著主干道的邊緣緩緩前行,高壓水流精準地沖刷著主路的頑固污漬,巨大的滾刷隨即將污水和塵土一并卷入車內,路面瞬間恢復了本來的顏色。而在不遠處的輔路上,枯葉散落在綠化帶、密集的共享單車停放區,一臺3噸級的“麒麟”機器人和保潔員組成了清潔搭子,訓練有素的保潔員用一個輕巧的吹風筒把樹葉精準吹到機器人附近,機器車識別后有條不紊地進行清掃。
市民們也從最初的驚奇,漸漸習慣了這位新“街坊”。“頭回見它是去年春節,大年初一它還在路上‘加班’掃地呢,見到我走到它前面還會主動往旁邊讓道,可把我家老太太稀罕壞了,追著看了半天。”市民王女士笑著說,“現在經常能看見它們,我們這城市越來越現代,不僅新鮮,也挺踏實的。”
智慧街道建設“加速度”:
AI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公共服務形態
隨著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成為擺在每一個城市面前的難題。而應用智能環衛機器人開展道路清掃則為這一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寶安西鄉,酷哇科技在大鏟灣的布局,展現了智慧環衛的“集團軍”作戰能力,在西鄉街道辦周邊的核心區域,另一場彈性化作業的探索也已展開。環衛服務商深圳玉禾田智慧城市運營集團,正聯合其旗下的坎德拉智能科技,計劃于2025年7月,在該片區引入一款名為“陽光S200”的多功能清掃機器人。這款機器人的引入,將有助于解決傳統環衛作業模式中“作業間歇期”的核心痛點:它小巧靈活,續航能力強,能夠實現“人休機不休”的高效保潔模式。
酷哇的“軍團”,到玉禾田的“哨兵”,不僅僅是西鄉街道呈現的“全面覆蓋”與“精準補位”相結合的立體化格局,這更像是一個生動的縮影,折射出整個寶安區,乃至深圳,如何以機器人技術為支點,撬動一場改變城市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務形態的治理升級,為智慧城區建設跑出“加速度”。
傳統的城市管理思維,往往是“問題導向型”的,即哪里臟了掃哪里,是一種被動地應對。而西鄉街道智慧環衛體系的構建,則開啟了“數據驅動型”的主動治理模式。基于數據,系統可以智能地調度清掃資源,甚至可以預測性地在垃圾產生前,就增派機器人進行巡航保潔。這就實現了從“被動清理”到“主動預防”的跨越。同時,這也代表著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轉型。從“人力密集型”,轉向“人機協同、技術主導型”。這并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將人力從繁重、單調、高風險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了人與機器的“價值共創”。
一個瞄準國際化的城區,其基石不僅在于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和蓬勃發展的產業集群,更在于與之相稱的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效能。當智能化的“彩虹衣”與環衛工的“橙馬甲”在西鄉的街頭巷尾和諧共存,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關乎效率與潔凈的技術創新,更是一次科技賦能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深圳,在用最前沿的技術工具與制度創新,回應著民生期盼,對城市環境的精細化追求,更是營商環境和城市競爭力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增強創業者信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的硬核支撐。
聲音
“我們的目標不是取代,而是‘人機協同’。機器人負責80%的標準化清掃,經驗豐富的環衛工人則去處理剩下20%最復雜的難題。”
——酷哇科技工程師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