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知名機器人公司杭州宇樹科技展廳內,宇樹人形機器人G1展示擊掌動作。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顛覆性技術不斷突破的背景下,以“杭州六小龍”等為代表的中國新型科技企業,在AI大模型、具身智能、腦機接口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既展現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的跨越式發展,更成為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的典范。“杭州六小龍”的科創突圍標志著科技先鋒企業作為新質生產力中的戰略科技新力量,正從“邊緣創新者”進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成為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的探路者、建設科技強國的生力軍和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鋒隊。
“杭州六小龍”的崛起密碼:
新質生產力的生態化培育
不同于科技領軍企業和傳統的“隱形冠軍”中小企業,科技先鋒企業既是前沿顛覆性技術和非連續性創新的“探路者”,也是創新生態的“建筑師”,展現出從技術革命性突破到快速場景化應用,再到產業生態激活的系統性創新能力,有力推動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下,全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以場景為驅動,推動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導的有組織的使命型創新生態與以科技先鋒企業為主導的分布式涌現型創新生態有機融合、互促并進,成為驅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升級和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關鍵引擎,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杭州六小龍”的創新“破圈”,本質上是區域創新生態系統與新質生產力要素深度耦合的結果。與北京、上海等傳統科創高地不同,杭州通過構建技術和場景雙輪驅動的新范式,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使命牽引-場景驅動-企業主導-資本賦能-政策護航”的創新生態,實現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內生成長活力,催生科技先鋒企業集群式崛起和新質生產力的持續釋放。
以DeepSeek為例,其核心研發團隊扎根北京,既利用北京的人才資源加速技術突破,又借助杭州的產業化能力實現商業化落地。“雙城聯動”加上開放開源創新模式,打破了傳統產學研合作的物理邊界,形成“研發在北京、轉化在杭州、場景應用在全球”的跨區域協同創新生態,不僅提升了創新效能,還促進了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勢互補,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發展范式。
涌現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在于其“基因重組”的能力。一大批科技平臺企業的技術溢出、人才流動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杭州中小企業提供了創新“公地”資源;浙江積極鼓勵企業在扎根本地的同時向外拓展,如宇樹科技總部在杭州,但其研發人才分布在北京、上海甚至海外。“根系在本地、藤蔓向全球”的布局,不僅提升了本地競爭力,還增強了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使企業既能享受杭州的創業扶持政策,又能突破地域限制獲取全球頂尖資源。
更深層次的驅動力在于場景驅動的創新生態系統重塑。杭州將城市作為“場景實驗室”,把握場景驅動創新機遇,開放多層次戰略性場景資源,推動具身智能、類腦智能等技術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場景應用和迭代。例如,云深處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研發受益于杭州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場景牽引,政府通過開放應用場景、提供測試平臺等方式,加速新技術的概念驗證和迭代升級;強腦科技的腦機接口技術與醫療機構的臨床場景深度綁定,通過聯合研發、臨床試驗等方式,實現了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概言之,技術突破為場景創新提供了可能;場景應用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同時反饋改進需求并提供場景化的高質量數據集;而產業升級又為技術和場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最終形成“技術-場景-產業”的螺旋式上升循環,加速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科技先鋒企業的戰略價值:
從“隱形冠軍”到“顯性引領者”
科技先鋒企業與傳統中小企業或“隱形冠軍”等專精特新企業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兼具技術顛覆性與產業引領性雙重屬性。不同于傳統企業聚焦細分市場的精耕細作,科技先鋒企業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敢于擁抱不確定性,把握技術軌道躍遷機會,主動啃創新的“硬骨頭”,闖科技的“無人區”,從而開辟新技術路線,重構產業價值網絡,重新定義行業競爭規則,成為規則制定者和產業先導者。
以DeepSeek為例,其大模型技術突破引發全球關注。淺層原因在于其推進了算法性能的顯著提升和成本節約型創新,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從認知層面超越了追趕型創新思維限制,擺脫傳統技術路徑依賴,率先在通用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架構層面展開系統性創新。科技先鋒企業對技術“無人區”的探索,不僅使中國科技企業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身份轉變,更為中國構建未來產業生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提供了新范式。
與傳統依賴國家定向扶持的科技領軍企業、高校院所或國家實驗室等不同,科技先鋒企業通過自上而下的使命牽引和自下而上的分布式創新,秉持開放開源的創新理念,面向未來發展場景,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實現技術突破。以游戲科學為例,其開發的《黑神話:悟空》的成功并非依賴資源堆砌或區域市場保護,而是通過全球人才招募與市場化融資機制,面向現實和未來場景,構建起跨學科、跨地域、跨組織的協作網絡,實現技術研發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有效彌補了我國傳統創新體系“重規劃、輕涌現”的短板,成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關鍵增量。
此外,科技先鋒企業正在重塑創新突破和技術產業化路徑。與傳統企業局限于單一領域的技術應用不同,科技先鋒企業往往瞄準某一前沿性、顛覆性或通用性技術領域,且技術應用場景具有多元性和連通性。其技術突破具有“破圈效應”,能夠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形成多產業聯動的創新生態。如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從工業巡檢切入,逐步擴展到養老陪護、應急救援等民生場景和國家安全場景,實現了技術價值的多元化釋放。“一技術多場景、一企業多生態”的輻射,使得科技創新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賦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生根發芽。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啟示:
從“杭州現象”到“中國方案”
對杭州現象背后創新經驗的復制和遷移,絕不是政策工具的簡單移植,而是對新質生產力培育底層邏輯的深入把握,因地制宜地構建“人才-場景-資本-制度”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首先,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是創新的核心驅動力,需要構建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和生態,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其次,場景是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化的重要載體,需要開放應用場景和搭建測試驗證平臺,促進技術迭代與產品升級。再次,資金是技術轉化的關鍵支撐,需要健全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打通創新鏈與資金鏈。最后,制度是創新活動的保障機制,需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優化創新政策體系,為創新活動提供制度保障。
培育科技先鋒企業的核心在于制度創新護航。當前制約我國中小企業向戰略性科技新勢力和科技領軍企業升級的關鍵瓶頸,集中體現在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制度性割裂,具體表現為創新要素在區域和部門間的流動不暢、科研成果轉化受阻、創新主體激勵機制不完善、區域市場分割等結構性矛盾。為此,亟須全面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打破制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具體可采取以下舉措:一是,建立全國統一的“場景券”制度,打破地域限制,允許企業跨區域、跨場景采購科研服務和創新資源,實現創新要素的市場化高效配置;二是,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推行“場景保險”新模式,通過設立專項風險補償基金,有效降低企業在探索前沿技術過程中的試錯成本,切實激發創新主體內生動力;三是,試點實施“科技護照”政策,為頂尖科技人才提供包括稅收優惠、戶籍便利、子女教育等在內的跨區域權益互通服務,構建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生態,為科技企業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提供制度保障。
展望未來,“杭州六小龍”的崛起反映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特征——“創新,唯快不破”。這也意味著更深遠的變革在于創新評價體系的范式升級,以快決策促進快創新、真創新和深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國家整體創新速度。當科技先鋒企業的價值不再局限于經濟指標,而是體現在技術標準制定權、產業生態主導權時,傳統聚焦屬地地區生產總值和單一企業經濟效益創造的創新評價機制便已無法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同時,科技先鋒企業通過顛覆性技術突破與生態競爭規則構建,利用技術開源和廣域場景應用,重新定義全球產業競爭規則。這種轉變也要求創新評價體系從單一的經濟維度評估轉向多維綜合評估。
為此,須建立涵蓋技術前沿性、產業帶動力、國際影響力的多維評價體系,并配套差異化的產業政策。例如,對探索顛覆性技術的企業給予更長的稅收減免周期,支持政府投資基金投早投小投前沿;為牽頭制定國際標準的企業提供專項獎勵,提升其在國際競爭中的話語權。以此激勵更多中小企業敢于投身“無人區”創新,而非局限于短期盈利的“安全區”。
未來,隨著創新評價體系的逐步完善,營商環境和創新體系的效能將得到整體躍升,科技先鋒企業也將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推動我國從技術跟隨者向規則制定者轉變,最終實現從創新大國向創新強國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