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北京時間 4 月 10 日晚,包括我國上海、美國華盛頓在內的全球六地同時召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成果發布會,展示史上首張黑洞照片。EHT 項目由全球數十個研究機構、超過 200 名科研人員參與,簡單的圖片背后是怎樣的國際合作歷程?
首先是建團隊。為了給黑洞拍照,麻省理工學院(MIT)從 2006 年就開始四處奔走,尋求國際合作開展 EHT 項目,經過不懈努力,“八大金剛”終于湊齊,EHT 達到“地球直徑量級”。這“八大金剛”分別是西班牙毫米波射電天文所的 30 米毫米波望遠鏡、地處南極的南極望遠鏡、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和阿塔卡馬探路者實驗望遠鏡、墨西哥境內大型毫米波望遠鏡、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亞毫米波望遠鏡以及夏威夷的麥克斯韋望遠鏡和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參與 EHT 項目的“金剛”數量仍在增加。2018 年,格陵蘭望遠鏡正式參加;2020 年后,美國基特峰 12 米射電望遠鏡和法國諾瑪天文臺也將加入。
協同觀測雖“搞定”,但不同機構的觀測數據怎樣處理?EHT 的數據堪稱海量,每個望遠鏡每天產生數據量接近 200TB,需要數百個硬盤存儲,還要專機將這些硬盤運到 MIT 和德國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進行分析處理。硬盤的運輸也非易事,南極望遠鏡站址 2 月到 10 月間是冬季,飛機無法起降。2017 年 4 月拍攝的數據直至當年 12 月中旬才運抵 MIT。EHT 項目研究人員丹·馬龍在華盛頓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2017 年 7 天觀測的數據總量達到 5PB。
最后一步,怎樣生成黑洞照片?丹·馬龍表示,為了生成準確的黑洞圖像,EHT 項目組將全球合作機構分為四個團隊,“背對背”選擇各自認為的最優算法構圖,最終結果顯示各團隊結果非常類似。這表明黑洞圖像很可靠。
EHT 項目順利運行少不了“金主”支持,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直接資助 EHT 項目超過 2800 萬美元,是該項目最大的資金投入方。
近年來,天文領域的國際合作重要性凸顯。特別是天文觀測系統要看得越遠、越清晰,規模就越大、設計就復雜、資金投入越高,單個國家難以負擔,國際合作探索星空已成趨勢。我國也并不缺席,2019 年 3 月,中國與澳大利亞、意大利、荷蘭、葡萄牙、南非、英國在意大利羅馬簽署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天文臺公約,建設全球最大規模、靈敏度最高的射電天文望遠鏡。
據統計,2005 年以來,國際上天文學 SCI 論文超過 50% 為多國專家合著,其中天文觀測設施最集中的智利合著論文將近 97%,法國、比利時等國也超過 90%,美國為 70% 左右,我國天文領域合著論文也超過 50%。
(邯鄲網站建設)